中國網新聞10月23日訊(記者 張艷玲)10月21日,由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指導、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的“第一屆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技術發展交流年會”(以下簡稱“交流年會”)在廈門召開。會議主題為“促進環保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服務環境質量改善”。
來自20家工程技術中心的行業技術帶頭人等200多人參加“交流年會”,專家們就汞污染治理及資源化、工業煙氣超低排放、燃煤工業鍋爐節能與污染控制、化工廢水資源化與深度處理、工業爐窯煙氣脫硝超低排放、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新技術應用、化工行業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工業副產石膏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無害化處置、危廢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大氣顆粒物組分在線分析與源解析技術、基于環保物聯網的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體系建設、降低排水瀝青路面噪音等進行研討。
參會者表示,今年首次舉辦的“交流年會”是各工程技術中心展示自身發展成就和創新技術成果的新平臺,是一場思維碰撞的高端盛會、交流切磋的盛宴,對促進各中心發揮科技創新和工程轉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10月21日,“第一屆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技術發展交流年會”(以下簡稱“交流年會”)在廈門召開。
據介紹,會議期間特設“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創新成果展”,推介各中心的多項創新技術。
10月20日上午,環保部副部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到場參觀、聽取現場專家對各類創新技術講解,并對展區高精尖技術及多樣化的呈現方式給予肯定。
展區內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信息化與處置中心推出的阿拉環保智能回收站引起很多參觀者,該回收站可收集廢棄不用的手機、U盤、耳機、充電器等小件電子產品,并支持掃碼開箱、實時稱重、線上支付等功能,已在上海投入使用。展區還有一座名為“煙氣治理島”的微縮模型,是電力工業煙塵治理中心的研發成果,其原理是將燃煤發電廠的脫硫、脫硝、除塵等治理環節打包集成,打破各子系統“治理孤島”的壁壘。
膜生物反應器與污水資源化中心的“MBR+DF”雙膜水處理裝置引來不少觀眾圍觀。目前,我國城鎮污水處理的國家標準最高為一級A(相當于地表Ⅴ類水),經第一步MBR膜處理后的出水品質,大部分指標達到地表Ⅳ類水標準,且污泥產量少,二次污染小。第二步利用孔徑0.1納米的DF膜,高效去除重金屬離子、溶解性有機物、膠體、細菌和病毒,將水進一步處理到地表Ⅱ類水標準。
城市噪聲與振動控制中心的主要技術成果也在展會上呈現,包括軌道交通隔振技術、噪聲地圖關鍵技術、地鐵上蓋建筑振動控制成套技術、功能聲學材料研發等,其中已有兩項科研成果階段性實現產業化。
此外,工業污染源監控工程技術中心的生態環境大數據服務平臺也在年會上亮相。該平臺通過物聯網采集、互聯網抓取等方式,將生態環境大數據集中在一張動態圖中,實時展示、精準解析污染源成因,并進行預警預報,建立了政府監管、企業負責、公眾監督下的全民環保新模式,已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山西、山東等地成功應用。
據了解,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以下簡稱“工程技術中心”)工作始于1998年,環境保護部按照環境保護事業發展需要和國家環保科技規劃,先后設立了42家工程技術中心,涵蓋水、氣、固廢、噪聲、監測、農村、生態等主要污染控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