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環境宏觀政策調控
預防是環境保護的首要原則,相比于治理,預防是第一位的。體現和強化預防,也是環保參與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要深化環境預防體系建設,將環境預防體系做成“硬措施”,將生態環境保護從末端治理向前端延伸,加強前端能源資源消耗協同控制,著力推動構建節約環保的國民經濟體系,做大綠色發展的“環境紅利”,解決環保工作長期以來被動、滯后的問題。
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優化發展的空間布局。編制實施環境功能區劃,明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環境功能定位與環境政策。通過把禁止開發、限制開發與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結合起來,把重點開發與控制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結合起來,把優化開發與提升行業生產效率標準結合起來,建立更優化的國土空間格局。強化戰略和規劃環評剛性約束,切實對區域重大生產力布局發揮指導和規范作用。
強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監測預警,加強前端能源資源消耗協同控制,大力推進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產業,提出能效和排污強度“領跑者”等制度,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加大環保供給側改革力度
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發展必綠色”與“綠色即發展”兩個層面設計部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
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提升自然資本的資源生產率。在發展中盡可能地節約資源,少投入、高效率、低排放,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城市建設中提高土地效率,在工農業發展中提高水資源和物質材料生產率,在建筑行業中發展綠色建筑、提高能源效率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和凈化能力,達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及對人類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 “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減排與環保產業以15%至20%的速度增長,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已達677億美元,居全球之首,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技術、產品與服務市場。
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擴大自然資本的供給能力。山水林田湖是支撐經濟永久增長的自然資本,通過投資于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讓自然資本增值,增加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擴大經濟增長的自然資本供給能力,讓生態環保為經濟做加法。鼓勵各類投資進入環保市場,引入第三方治理環境污染,向社會開放部分環境監測項目。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重點區域大氣污染傳輸通道氣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一批重大生態環保工程。鼓勵發展環保技術咨詢、系統設計、運營管理等專業化服務。培育環保品牌企業。推動低碳循環、治污減排、監測監控等環保技術、成套產品、裝備設備研發,加強環保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嚴格落實地方政府環保責任
推動綠色發展,核心是形成內生動力機制,關鍵是推動地方黨委政府履行環保職責,把綠色發展轉化為地方黨委和各部門的執政觀、政績觀和實踐觀,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并落實到各項工作部署中。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關鍵是要扭轉發展的傳統慣性模式,增強轉型的決心和勇氣。粗放式發展總有一天會被歷史淘汰,與其被動淘汰,不如積極應對。要不斷完善綠色發展的剛性約束。對省級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開展環保督察巡視,每兩年全國督察一遍,推動地方黨委政府落實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環境質量的主體責任。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產離任審計、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等試點。開展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試點,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務。實施好新《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推進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制修訂。
強化企業環保主體責任
企業是具體經濟活動的載體。企業環境管理水平的好壞決定了污染排放總量的高低。當前,企業環境違法問題屢禁不止,一些地方執法態度還不夠堅決。今天的技術快速發展,生產規模得以迅速擴張,只有讓那些污染的企業退出市場,才能給好的企業留出發展的空間,這些企業才能夠專注于其他的創新,專注于提高產品質量,才能避免在發展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才能促進產業的良性發展。要完善相關激勵約束機制,落實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要整合涉及企業環境管理的環境影響評價、總量控制、環保標準、排污收費等管理制度,實施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將排污許可建設成為固定點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要分級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構建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企業,探索建立賠償制度。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廣泛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普及資源環境基本國情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知識,增強全社會環境意識。
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加快形成節能、節水、節電的價格機制。倡導節能環保新理念,以個人帶動家庭、以家庭影響社區、以社區帶動全社會參與節能行動,形成健康、文明、節約、環保的生活方式。加大政府采購環境標志產品力度,加快制定修訂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等方面標準,實施能效和排放績效“領跑者”制度。探索建立產品環境績效標識制度,針對各行業制定相應的環境績效標識指標和標準,制定統一的標識管理辦法及獎懲機制,探索建立自愿性產品環境績效標識政策體系與規范方法體系。
積極推進綠色消費,推動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倡導環境友好型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構建全民行動體系,推廣綠色服裝、引導綠色飲食、鼓勵綠色居住、普及綠色出行、發展綠色休閑。加強綠色生活信息發布,結合“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推進綠色包裝、綠色采購、綠色物流、綠色回收。
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加快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里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的話語,宣示了決心,更擔起了責任。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部署,我們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推進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一是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二是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解決一些地方政府重發展、輕環保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三是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建立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提高環境治理的整體性和有效性。四是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提升監測監管執法能力。五是建立全國統一、全面覆蓋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適度上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實現環境監測監控系統的全面覆蓋。六是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網絡舉報平臺和制度,促進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讓每個人成為保護環境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通過構建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的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