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節能環保網訊 環保話題越來越熱,社會資本瘋狂涌入,行業內部魚龍混扎,惡性競爭不斷出現。可以說,環保市場公平的競爭性越來越難保持。研發撥款存暗箱、環評不靠譜、當地備案很麻煩等“七宗罪”成為行業亂象最為突出的問題。
blob.png
環保治污,這個看似剛剛興起的產業卻大量存在惡性競爭的問題。
比如,個別企業可能急于形成區域市場的進入壁壘,從而滋生了惡意低報價的非理性行為,企業無序的低價競爭愈發白熱化。類似的問題不斷在阻撓環保行業的發展,妨礙了環保市場的公平競爭!
本文仔細羅列來了妨礙環保市場公平競爭的“七宗罪”,將行業亂象層層剝開!
第七宗罪 研發撥款存暗箱
目前,國家對研發環保領域相關技術的企業基本都是通過申報獲批,預先下達研發任務,然后撥放國家基金用于研發。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造成不公平競爭,某些單位通過渠道獲得資金支持卻無法有效轉化為市場需求的技術,實際研發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外資在華設立的企業多被另眼相待,導致國內外技術無法做到互通有無,無縫銜接。環保行業的發展得靠技術,研發資源的公平競爭才是環保市場公平競爭的基礎。
吐槽率:26%
企業有話說:建議國家建立鼓勵機制,對研發相關技術的企業進行鼓勵,而不是預先下達研發任務,再撥放國家基金用于研發。此外,外資在華設立的企業也應視為國內企業,建立倡導中外企業合作,提升國內相關技術的水平。
第六宗罪 環評不靠譜
“紅頂中介”現象長期存在,詬病頗多。去年2月,中央巡視組指出,環境保護部“有的領導干部及其親屬違規插手環評審批,或者開辦公司承攬環評項目牟利”;“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紅頂中介’現象突出,環評機構資質審批存在‘花錢辦證’現象”。根據環境保護部2011年發布的數據,全國環評機構共1162家,其中事業單位環評機構有576家,掛靠在各級環保系統的有333家。“相當一部分環評機構都是事業單位,隸屬于地方環保系統,這意味著環評報告編制單位與環評報告審批單位存在著利益的同一性,環評的獨立和公正就很難不受質疑了。”環評機構將于今年年底前脫鉤,我們期待“陽光環評”照進現實。
吐槽率:35%
企業有話說:建議加快環評機構脫鉤進程,這樣能夠推動環境影響評價的正確性和公正性,同時要加強政府監管和獎懲力度。加強監管后,有能力環評單位自設監測機構可以縮短環評周期;另外應積極推進第三方監測和政府監管,監測數據應公開透明,多家監測單位形成良性競爭,形成環境治理的激勵機制;工業園區及污水垃圾處理區域由監測機構進行監測,政府監管,出現問題由政府和監測機構共同承擔責任,并推行第三方環境污染治理。
第五宗罪 當地備案很麻煩
環保企業當地備案,本意是對環保企業進行監督管理,規范環保市場發展。但在實際市場運作中,當地備案成了一些招投標項目不公平競爭的“保護傘”。比如有企業反映的案例中,備案要求在當地有經營場所,且需繳納農民工保證金,這在區域投標時很難滿足;也有些企業反映備案手續過于繁雜,過程冗長,容易滋生陰影后的腐敗現象;還有的反映各地的進入當地資質備案,經常有地方保護性條約,有的甚至關閉了備案通道。
吐槽率:38.7%
企業有話說:降低企業備案門檻要求,允許投資方以聯合體投標,地方政府改變思路,效果付費,減少對技術方案的干預,政府切實做好PPP項目的服務,破除舊的工程建設固有流程,加速PPP項目落地。同時響應國家號召,用“互聯網 ”的思想減少不必要的環節,提高社會整體效率。勇于創新、突破傳統束縛,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第四宗罪 中小企業受冷眼
近年來環保行業迎來了發展新機遇,大公司蓄勢待發,但有部分中小企業雖然擁有先進技術,卻不得不在夾縫中渴望著陽光。在很多招標文件或政府選擇合作伙伴的文件中,經常遇到將技術含量較低的工程公司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成熟產品的科技型企業等同看待,不區分考慮相關企業的技術優勢,使擁有自有技術的科技型企業無法發揮優勢,得不到重視和發展。
有些小企業為了生存可能通過某種關系承接一些小項目,又因為行業間存在較多的不公平競爭現象,壓低價格,形成不了良好的示范工程項目,久而久之這些企業可能由于不能盈利而破產關閉。
吐槽率:44.6%
企業有話說:對于一些剛進入產業的中小環保企業,他們具有先進的技術,對某些特定的環境領域治理有特殊的效果,然而他們暫時未取得國家相應的環保資質,在招投標中被拒之門外,相反具備資質而中標的企業出于安全穩定考慮,可能還是采用一些傳統工藝應用在項目上,影響特定行業的先進工藝的發展。公平競爭的市場應該給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條件,讓他們能夠在某一領域成長為明天的“大企業”。
第三宗罪 低價中標太可怕
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中規定:
關于招標項目設有標底的,招標人應當在開標時公布。標底只能作為評標的參考,不得以投標報價是否接近標底作為中標條件,也不得以投標報價超過標底上下浮動范圍作為否決投標的條件。
但在很多招投標項目中,低價中標卻是最后的結果。由于價格的限制,容易造成惡性價格競爭,因而不能保證最終采購的產品或服務能否滿足項目需求,造成產品和服務質量下降、影響效果和效率,造成投資浪費或增加能耗和超標排放,給國家和項目造成損失。
吐槽率:61.7%
企業有話說:低價中標工程可能產生的隱患和風險眾所周知,所以現在如果還是一味單純地追求低價,忽略項目的運營效果,那不光是企業的悲哀,也會是整個環保行業的退敗。在評標標準上,應當綜合考慮投標企業的技術能力、產品及工程質量、價格是否合理、業績是否達標等情況,同時進行全過程監管,做好信息公開,從各方面去制約、制衡。
第二宗罪 市場壁壘有木有
毋庸置疑,市場壁壘的存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部分企業的發展,但是從整體和長遠看,將導致被保護企業、被保護行業的緩慢發展,甚至停滯。在環保行業的多個領域,我們都收到了企業有關市場壁壘問題的反映。比如,兩桶油大型央企的行業注入備案制度;還有企業反映城市二次供水不同程度存在由當地水務公司壟斷的問題,有的地方甚至與供水管網的開口“捆綁”在一起,開發商無權選擇供水設備和施工單位;有的招投標文件中明確要求要有本地化服務能力。
吐槽率:70.1%
企業有話說:建議在確保供水安全的條件下,開放市場,讓更多的企業有參與競爭的機會。鼓勵和支持省內企業出發點本身沒有不妥,可以帶動地方經濟,促進地方企業發展。但是如果各地都設這樣的堡壘,只能區域化發展,勢必造成環境技術、環保行業的退后。只有公平良性的競爭,才能真正助力企業發展。
第一宗罪 資質門檻要求多
在眾多企業有關妨礙環保市場公平競爭的反映中,無一例外的都提到了讓很多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都頭疼不已的“這一宗罪”——資質門檻。
在很多具體案例中,資質要求之多,門檻之高令很多企業望而卻步。比如有企業提到的2014年福州飛鳳山水廠招標中規定“投標公司需要具備機管員證,方可投標,且需交滿一年以上社會證明”。機管員證實際就是機械管理員一類的證件,比較少見。這樣的要求導致很多企業只能尋租相關人員資質,給企業帶來重大財務成本,造成行業資質管理混亂。
還有企業提到,環保工程和項目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工作內容往往包括土建和設備的結合。環境工程專業承包資質和市政工程承包資質都同為建設部門頒發,但當前很多政府采購的環保項目和工程,都需要市政資質,而不是環境工程資質,而環保企業中的中小企業擁有環境工程資質,而缺乏市政資質,遭遇看不見的玻璃門、彈簧門,不能獲得公平的競爭機會,也阻礙了環保企業獲得政府采購項目的機會。
吐槽率:94.6%
企業有話說:建議對于戰略新興產業的企業,在申請相關企業資質方面,放寬申請標準,縮短審核期限,幫助企業更好更快發展。取消設計資質中,對人員注冊的強制要求,只要滿足專業人員配備即可。同時對某些剛進入產業、具有某類先進技術或在某些環境領域治理中有良好效果的企業,應設立資質辦理綠色通道,使其在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