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拼的是持久力
發布時間:2017-05-23 新聞來源:
來自蘋果的恐襲
4月19日17:00起,微信iOS版公眾平臺贊賞功能被關閉。根據蘋果IAP機制,每一筆公號贊賞蘋果須抽成30%。微信與蘋果“進行了長期溝通協調”,但最終,微信斷然“遺憾地”關閉了iOS版公眾平臺贊賞功能。
蘋果此次出手恰在微信小程序推出之際,用腳趾頭也能想到此舉意在對騰訊即將推出的付費閱讀進行阻擊,同時意欲在如火如荼的行動支付領域分一杯羹。
在聲討聲中,蘋果重申,IAP機制并非針對微信,而是所有交易非實體物品的應用,即微博、知乎、在行、分答、喜馬拉雅、小密圈等所有知識付費平臺。強硬彪悍溢于言表。拋開巨頭博弈,此番爭斗,最無辜躺槍的,無疑是那些認真提供知識的內容生產者。自媒體創業者“三表”直言:“蘋果發起了對自媒體的恐怖襲擊 。”
一覽網總裁張海東亦坦言,蘋果的霸道行為也給了他當頭一棒,因為就在四月份,一覽剛剛推出內容付費平臺“一覽業問”,就迎面遭遇蘋果的霸王條款,不但內容生產者的利益受到巨大傷害,就連平臺方也是敢怒不敢言。他說:“我個人認為,蘋果應該更開放一點,傭金盡可能與微信或支付寶持平,同時優化Apple Pay的使用體驗,方可形成一個共生共榮的生態圈。”
蘋果的恐襲,說明內容付費的火爆,已經讓高冷的蘋果無法淡定了。
知識付費已成趨勢
哭暈在廁所的內容生產者還在痛恨蘋果的傲慢與貪婪,四月底,電商巨頭亞馬遜重磅推出數字訂閱服務“Subscribe with Amazon”,這無疑給剛剛遭遇“恐怖襲擊”的內容付費打了一劑雞血。背靠5400萬Prime付費會員,亞馬遜一直對互聯網廣告市場野野心勃勃,現在,巨頭的觸角伸向了訂閱服務市場,這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媒體面臨的雙面夾擊——一方面,雙寡頭平臺的壓榨讓媒體感到恐懼和厭惡;另一方面,報攤和書店的關閉又逼迫媒體尋找新的訂閱增長點。
谷歌、蘋果、亞馬遜,互聯網巨頭們紛紛搶灘內容付費領域,恰恰昭示了潮流的方向。
“事實上,人們為知識付費的行為從未停止過,上學時購買教材、繳納學費,走向社會參加培訓、訂閱專業書籍等等,都是為知識付費,只不過互聯網讓人們的付費形式發生了改變,付費變得更精準、更便捷、更有主動權。”張海東說,“內容付費平臺使更多優質內容生產者找到了知識變現的途徑,與其說鼓勵消費,倒不如激勵生產的效果更加顯著。”
說到底,知識付費的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在免費時代,內容早已泛濫成災,用戶付費的意圖本想達到二次篩選的效果,但奈何付費內容爆炸式發展,同質性在所難免,平臺競爭隨之而來。
一門持續的生意
“我們開始公認知識付費是一門持續的生意,從商業模式的角度而言,這種模式甚至好過電商和廣告。但用戶開始付費后我們該怎么辦?如何通過持續運營這種關系,產生復購率?”吳曉波思考的問題,相信每一位平臺建設者都曾思考過,張海東當然也不例外。
“一覽業問就是匯聚各行業精英人士,為訂閱者提供導師服務。”張海東分析道,“導師制的好處顯而易見,它更容易建立供需雙方的信任,信任一旦形成,用戶粘性便會隨之增加。”
經調查,在垂直細分領域內,那些經過歸納和梳理的個體或相關領域的經驗知識,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付費內容。它滿足了受眾個性化的知識需求,解決了用戶職場進步、短平快提升等痛點。
在此基礎上,業問更著重打造社群概念。“內容與社群的融合,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能量。知識經濟+社群經濟是未來互聯網的大勢所趨。”這一點,得到、知乎、在行、分答、喜馬拉雅等,幾乎所有的內容平臺,無不各施其技,跑馬圈地,在各自的領域插上特色鮮明的旗幟。業問這匹黑馬,能否快馬加鞭,開疆擴土,躋身內容付費第一梯隊,將這門持續的生意最大做強,正考驗著平臺創始人張海東及其團隊的智慧。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
掃描二維碼分享